換個思路辦展覽,注重吸納觀眾建議,博物館就能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融入百姓生活
受疫情影響,停展100多天之后,“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展覽重新開放。這是首都博物館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展覽,深受小觀眾們喜愛,許多人一看再看。這個展覽從策展之初就轉換思路,特意請小朋友參與,精心設置了25個問題,小觀眾們看展樂在其中。
如何讓博物館離觀眾更近?這個展覽給了我們啟發(fā)。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后,更多觀眾走進去參觀,不過,這僅僅是第一步。要讓觀眾看得懂、有所得,博物館不妨換個思路辦展覽,注重吸納觀眾建議,就能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融入百姓生活。
一般情況下,博物館的策展人都由專業(yè)人士擔當,觀眾是被動的接受者。這種局面正在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展覽在策劃之初便充分吸納觀眾意見,甚至有一些展覽專門請觀眾參與策展。專業(yè)的內(nèi)容用觀眾的視角來呈現(xiàn),用普通人聽得懂的語言來講述,從而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比如,浙江省博物館有一套“自主式策展虛擬平臺”,普通觀眾也可以當策展人,利用館藏文物的數(shù)字資源,布置一場個性化的虛擬展覽。
營造良好的觀展體驗也是博物館努力的方向!疤矫乇本┲休S線”展覽視線設置比通常低10厘米,以方便小觀眾觀展。通過復制藏品,觀眾可以在觸摸、把玩之間,獲得獨特的、不同于視覺觀展的體驗。借助科技手段,博物館推出有互動性和參與感的展覽,如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心靈的暢想——梵高藝術沉浸式體驗”等,不僅使文物活了起來,更引領觀眾重返歷史現(xiàn)場。
除了千方百計吸引觀眾走進來,博物館也在主動“找”觀眾。近年來,博物館紛紛走出去,進社區(qū)、進校園,甚至進養(yǎng)老院、孤兒院和偏遠農(nóng)村,將部分藏品搬出去展覽,讓那些鮮有機會走進博物館的公眾得以親近博物館。這既保障了人們的公共文化權益,也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著人們逛博物館的習慣。十多年來,廣東省博物館就堅持實施流動博物館項目,每年觀眾達300萬人次。
從博物館提供什么、觀眾就接受什么,到如今觀眾需要什么、博物館就提供什么,博物館和觀眾越來越近。恰如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所闡釋的:“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我們期待,通過持續(xù)創(chuàng)新,博物館可以?闯P,成為人們?nèi)粘I畹囊徊糠,更好地發(fā)揮記錄歷史、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的功能。
在繼承和發(fā)揚“兩彈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yè)中去。 ——摘自…【詳細】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詳細】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 8月27日,記者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關部門獲悉,柴達木盆地規(guī)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標志著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海西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xiāng)境內(nèi),是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