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峴山每次和老伴兒聊起以前的事,心中有苦處,但更多的是驕傲。 青海日報記者 黃靈燕 攝
十幾個壯漢,彎腰弓背,負重前行。當中有一青年,身形清瘦,背著四袋糧食步履沉穩(wěn)。仔細一看,兩只胳膊下還各夾著一袋。
假如當年能夠留下這樣一張照片,熟悉其中場景的人肯定會指著這個年輕人喊出聲來:瞧!這就是劉峴山。
已過古稀之年的劉峴山是地地道道的青海人。1939年11月,出生在海東市平安區(qū)小峽鎮(zhèn)一個普通的農家。家里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
1958年,當?shù)卣惺砧F路修路工,劉峴山先后去了陜西、甘肅等地。干了三年多,工作結束后又回家待了兩年。
1964年的一天,劉峴山聽人說國家開始招工,條件就一個:背得起一麻袋糧食就行。
“比文化我是差點,比力氣,我可不怕!边@個要求,對于年輕力壯的劉峴山來說簡直是量身定做。打聽清楚后,就趕忙報了名?烧f來奇怪,這回去哪工作、具體干啥卻一直沒人跟他說個明白。
直到那年7月,劉峴山被帶到221廠,謎底終于揭開了。剛到廠里時,他和另外十幾個年輕人一起被分配到了礦區(qū)糧食局。此時的糧食局只有十幾個老工人,條件艱苦,沒有正式宿舍,就把他們安置在當?shù)氐膸滋幟穹坷铩?/p>
劉峴山還記得工作時領導把他們分成好幾個小組,每組七八個人。運糧的火車一到站,他們就立馬卸車,把糧食背到倉庫碼好,仔細清點清楚,再從倉庫運到廠里的各個糧站。
相比研制原子彈的復雜,這項工作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了。但劉峴山和同事對這份工作投入的熱情,一點不比其他人少。
“每天的工作沒個定數(shù),有時是一車皮,有時又能來兩三車皮。至于時間就更說不準了,火車什么時候到,你就得什么時候干活!蹦菚r廠里供應的糧食以大米、面粉為主,有時還有綠豆、紅豆。通常一火車皮大米、面粉都是五六十噸,小雜糧是三十噸。
力氣活不好干。沒過多久,因為體格跟不上,走了不少人。作為二組里力氣最大的那個,為了加快工作進度,一開始干活,二十五公斤一袋的面粉,劉峴山一下子能扛六袋。哪怕歇了一輪回來,他也能毫不含糊地扛起四袋糧食。
那時的工作,沒有休息日一說。除了卸車皮,每隔兩三個月,劉峴山和他的同事們還要翻一次倉庫里的糧食,避免存糧發(fā)霉變潮。偶爾有一天沒有糧食運來,年輕人們就聚在一起開會、學習。
工作兩年之后,劉峴山當上了二組組長。追求進步的他開始有了新的打算。
“干工作就得有個目標,啥目標?入黨啊!共產黨員多光榮!”1974年,劉峴山的心愿終于達成,但因為長期負重工作,他的腰椎已經落下病根。每次腰疼起來,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妻子勸他歇歇,他總說不管咋樣,工作一定要干好。
“大概是1976年左右,廠里辦起了掛面加工廠、小吃部,我被調了過去負責那邊的倉庫。直到1986年,調到局辦公室當副主任,這才不跟糧食打交道了!
背糧食,這個在很多人看來又臟又累的活,劉峴山一干就是二十二年。1994年退休后,他和老伴兒一起搬到了西寧市的二二一小區(qū)。
采訪時,我指著老爺子綁在腰上的護腰帶跟他開玩笑:“這是您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證明。
“沒有!”他連連搖頭,“你們采訪我,我都很意外。我一件大事都沒干過,真沒啥好說的……”
在老人看來,那些一顆顆大如豌豆的汗珠子摔在地上成八瓣的日子,只是他平凡的一生中最為平凡的一頁。
“那別人怎么說您呢?”我刨根問底。
“大力氣!”老人嘿嘿一笑,眉眼間透著驕傲。
中介機構發(fā)布成人招生信息?青海師范大學發(fā)布聲明 人民網西寧8月21日電 (陳晶)近期,有中介機構利用網絡等媒介,以青海師范大學的名義發(fā)布成人招生宣傳信息。8月19日,青海師范大學發(fā)布聲明,成人學歷繼續(xù)教育從未與任何教育機構合作招生。 凡需參加青海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與培訓學院成人學歷繼續(x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