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科研論文寫在高原大地上
——張錦梅先進事跡系列報道之三

工作中的張錦梅(左)。 資料圖片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diào)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偉大事業(yè)中!闭f起自己的工作,張錦梅目光堅定地說:“作為林業(yè)科研人員,我們就是要扎根腳下這片土地,研究過程中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干,研究運用的成果要接地氣、要有原始創(chuàng)新,要經(jīng)過實踐到理論、理論到實踐的反復檢驗,真正將科研論文寫在高原大地之上。”
張錦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大地,用自己的足跡寫下了“科研論文”的一字一句。30多年來,平均每天徒步10多公里,一雙鞋最多兩三個月就壞了。她說:“我這個人,買得最多的是旅游鞋,每次外出我先將舊的旅游鞋穿上,穿壞了再穿新的,一年最少穿壞四五雙鞋!币舱沁@些鞋子,見證了她培植優(yōu)質(zhì)丁香品種的艱辛歷程。
“受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影響,稀有丁香品種往往生長在立地條件較差的野外,結種后如果沒有適合的生存土壤,便無法生根發(fā)芽。因此,很多野生丁香品種面臨滅絕威脅,尤其是羽葉丁香!闭f起羽葉丁香,張錦梅打開了話匣子:“為了能采集到我國特有的丁香品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羽葉丁香的標本,我和團隊跋山涉水,幾番前往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天池林區(qū)、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等地!
1998年,張錦梅調(diào)入西寧市小橋苗圃工作,負責那里32公頃基地的培育造林優(yōu)質(zhì)苗工作。從那時起,她開始成批栽培各類丁香樹苗。1999年,她來到孟達天池林區(qū)尋找羽葉丁香,在陡峭的巖壁上攀爬,一次次手腳并用下她終于采到了一顆丁香種子。欣喜若狂的她將種子帶回苗圃仔細研究,卻發(fā)現(xiàn)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并不是羽葉丁香,而是另外一種野生丁香品種。從此,羽葉丁香成為她一直不能釋懷的遺憾。
2013年,她被選派到西寧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負責西寧市乃至青海省林業(yè)新技術的開發(fā)和研究,研究重點之一是繁育和保護稀有丁香品種。這一次,張錦梅來到了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受地貌影響,這里的山體更加陡峭。剛開始時,望著眼前的石頭山,張錦梅心里發(fā)怵:“這怎么上得去?”但是想想羽葉丁香淡粉紅色的花瓣,張錦梅和同事最終還是在當?shù)乩相l(xiāng)的指引下咬牙爬上了山。
連續(xù)兩年,即使被劃傷、摔倒,累得跪下,來來回回數(shù)天,張錦梅和她的同事們也很難在偌大的山上找到一株丁香!爱敃r非常難過,時間拖得越久,尋找野生丁香的難度越大,感覺前面工作都是白做了!闭f起這話時,張錦梅的眼里充滿了沮喪;ㄆ诮Y束,毫無所獲的張錦梅只能帶著遺憾一次次歸來。
“再次重返山區(qū),再次采集。”經(jīng)過一次次的努力,2015年張錦梅終于收獲了成功。這一天,她用手扒開一塊塊厚重的巖石,感受不到手指被磨破的疼痛,從一棵被石頭壓彎的丁香植株上,截取了一段樹枝,連同收集到的種子一起,小心翼翼地捧回到西寧。
種子雖然拿到了,但當時全國可供借鑒的丁香的系統(tǒng)組培案例很少。又是兩年攻關,張錦梅帶領團隊將收集回的羽葉丁香,采取嫁接、組織培養(yǎng)、扦插等方式,破解組培樹苗栽植難題,成功培育出第一批羽葉丁香組培苗。
“當時,我興奮得落淚!睆堝\梅拍了拍大腿說道:“這項工作不僅為這一瀕危物種大規(guī)模推廣種植成功‘破冰’,還為后續(xù)培育出更多色彩、花期、抗逆性俱佳的優(yōu)良丁香品種,進一步豐富青藏高原的植物種類奠定了基礎!
今天,已有近百種丁香種質(zhì)資源落戶西寧。張錦梅說:“現(xiàn)在,我那‘丁香爛漫’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而綠樹香花裝點的城市,正是她寫在高原大地上的科研論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wǎng),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