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知青!
湟源丹噶爾皮繡:跨越千年 綻放光彩
從西寧出發(fā),沿唐蕃古道一路西行,當青磚圍墻、朱紅柱廊映入眼簾之際,便來到了西寧市湟源縣丹噶爾古城——湟源丹噶爾皮繡屬于“青繡”范疇,已在湟水流域流傳千年。

丹噶爾皮繡文創(chuàng)產品。人民網 甘海瓊攝
快則一兩月,慢則一兩年,動物、花卉、風景等主題的皮繡作品如同丹噶爾古城的排燈一般亮眼,遠看像是定格瞬間的精美照片,近看才發(fā)現(xiàn)是繡娘在牛皮或羊皮上用針線繡出的藝術品。
如今,皮繡正憑借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保護發(fā)展傳承。今年46歲的馮海萍,已從事刺繡工作十余年。作為皮繡的第一批研發(fā)人員,馮海萍通過創(chuàng)辦刺繡公司,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收藏品、旅游產品、文創(chuàng)產品等,帶動八十余名繡娘就業(yè)。

湟源丹噶爾皮繡。人民網 甘海瓊攝
作為青海省刺繡協(xié)會的副會長,李永清深知重任在肩。開辦工作室、創(chuàng)辦培訓班,為刺繡行業(yè)培訓輸入更多人才……“刺繡就像鹽堿地里種莊稼,有時顆粒無收,但總能等到大豐收的時候!崩钣狼逭f到,再艱難,她也從未想過放棄,從產品設計、制作到銷售,各個環(huán)節(jié)事無巨細參與其中,先后免費培訓三百余人,讓更多農村婦女通過刺繡增加收入。同時,她的付出也為“青繡”繁榮發(fā)展貢獻了力量,讓皮繡成為湟源的一張“金名片”。

皮繡作品。人民網 陳晶攝
不同于一般的刺繡,皮繡是將馬尾、馬鬃等制作而成的絲線繡在改良后的牛、羊皮上,這樣繡出來的作品更加服貼,也更能展現(xiàn)青藏高原上粗狂、無拘無束的獨特文化藝術魅力。所以,在皮繡制作時不能用普通的頂針,戳針的角度也不同于在普通刺繡,甚至如何選取容易滲入牛、羊皮的染料來制作過渡線也是一門學問。為此,李永清做了大量的研究與嘗試,不斷更新最適合皮繡的原材料與刺繡手法。

李永清和她的皮繡作品。人民網 甘海瓊攝
“大家購買皮繡作品就是對它的一種保護,使用就是最好的傳承!比绾巫屍だC做得出來,傳得下去,是李永清時常思考的問題。坐落于湟源縣的丹噶爾古城自古就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經濟文化樞紐和軍事重鎮(zhèn),素有“海藏咽喉、茶馬商都”之稱,獨特的歷史環(huán)境,孕育出獨特的皮繡。同時,皮繡也承載著邊塞古城厚重的歷史底蘊,古老的材質與現(xiàn)代審美的結合,使得這一手工藝品在新時代重新走進大眾的視野。

皮繡文創(chuàng)產品。人民網 甘海瓊攝
“下一步,我們想把皮繡與湟源排燈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讓非遺與非遺碰撞出火花!睂ζだC的未來發(fā)展李永清有了更多思考和嘗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